【支架式教学的五个环节】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,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,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。它源于维果茨基的“最近发展区”理论,旨在通过教师的引导,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,逐步构建新的认知结构。
以下是支架式教学的五个核心环节,结合实际教学情境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。
一、确定学生的“最近发展区”
在教学开始前,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,明确他们目前的学习状态与潜在的发展空间。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“最近发展区”,才能设计出合适的教学支架。
关键词:评估、观察、分析
二、搭建学习支架
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,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当的“脚手架”,包括语言提示、问题引导、示范操作、思维导图等。这些支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难点、理清思路,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。
关键词:引导、支持、分层
三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
在支架的帮助下,学生逐步尝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。教师在这个阶段应减少直接干预,鼓励学生思考、提问和实践,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。
关键词:参与、探究、体验
四、逐步撤除支架
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,教师应逐渐减少对学生的直接支持,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。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调节和自主学习的能力。
关键词:过渡、放手、提升
五、反思与评价
在学习结束后,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,回顾整个学习过程,总结收获与不足。同时,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,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,并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。
关键词:总结、反馈、改进
支架式教学五个环节总结表
环节 | 内容说明 | 教师角色 | 学生行为 |
1. 确定“最近发展区” | 了解学生现有水平,发现潜在发展空间 | 观察、评估 | 反馈、展示基础 |
2. 搭建学习支架 | 提供语言、问题、工具等支持 | 引导、支持 | 接受指导、尝试操作 |
3. 引导自主探索 |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、实践 | 激励、提问 | 主动参与、发现问题 |
4. 撤除支架 | 逐步减少支持,培养独立能力 | 放手、引导 | 独立思考、解决问题 |
5. 反思与评价 | 总结学习过程,调整教学策略 | 总结、反馈 | 反思、表达感受 |
通过这五个环节的循环推进,支架式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能力发展,使他们在教师的支持下逐步成长为独立的学习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