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历史学中,“纪传体通史”是一个常见但容易被误解的术语。很多人可能听说过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等古代史书,但对“纪传体”和“通史”的具体含义并不清楚。那么,“纪传体通史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本文将从定义、特点以及代表作等方面进行解析。
首先,“纪传体”是一种史书的编纂体例,它以人物为中心,通过记载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来反映历史的发展。这种体例最早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其著作《史记》中确立。《史记》分为本纪、世家、列传等部分,其中“本纪”记录帝王的言行,“世家”讲述贵族家族的历史,“列传”则记载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。这种以人物为主线的写法,使得历史更加生动、具体,也便于读者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及其影响。
而“通史”则是指贯穿整个历史时期的史书,与“断代史”相对。断代史只记录某一特定朝代或时期的历史,比如《汉书》只讲西汉的历史;而通史则试图涵盖从远古到近世的全部历史发展过程。例如,司马迁的《史记》就是一部通史,它从黄帝时代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,时间跨度长达三千年。
因此,“纪传体通史”可以理解为:采用纪传体例编写,并且涵盖广泛历史时期的一类史书。这类史书不仅注重人物的刻画,还力求全面地展现历史的演变过程。
在中国古代,除了《史记》之外,还有不少纪传体通史作品。例如,《后汉书》虽然主要讲述东汉历史,但其结构上仍保留了纪传体的基本形式;而《资治通鉴》虽为编年体,但在某些方面也借鉴了纪传体的优点。到了近代,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,一些学者也开始尝试用纪传体的方式撰写通史,如《中国通史》等。
总的来说,“纪传体通史”是一种结合了人物叙述与历史全貌的史书形式,它既保留了传统史书的可读性,又具备现代通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。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人来说,阅读这类史书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。